《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4-11-20 18:20:01 浏览次数:478 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
11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有关负责人就《指南》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适用范围、未成年人模式的功能升级、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制度设计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近日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对未成年人模式建设予以具体指导。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指南》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指南》的出台背景?
答: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更加频繁,受互联网影响更加深远,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规范网络信息内容、防治网络沉迷等规定要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为加大保护力度、推动治理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今年1月起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的建设要求,并要求企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为了更好指导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切实发挥模式保护效能,国家网信办启动《指南》编制工作,在充分体现法律法规要求、系统总结有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运行和使用等全链条方案,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
问:请问制定《指南》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起草制定过程中主要把握四方面原则:一是突出鲜明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和上网需求,探索创新未成年人模式保护措施。二是加强法律衔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将其细化为《指南》的具体内容。对于法律法规没有强制要求的,以鼓励条款、默认设置等方式进行规范引导。三是坚持促进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对未成年人的正向作用,鼓励企业提供更加优质、健康的内容和服务,丰富使用场景、满足多元需求,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注重协同共治。广泛调动各方面保护力量,鼓励和支持软硬件各方共同参与模式建设,方便家长更好教育引导,最大限度发挥未成年人模式保护效能。
问:《指南》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指南》作为指引性文件,主要面向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的总体方案,适用于模式的研发、建设、运营和管理。
国家鼓励支持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和使用。对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而言,《指南》是一份模式建设的“指引书”,指导各主体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目标群体,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对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而言,《指南》是一份模式使用的“说明书”,鼓励家长在未成年人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时启动未成年人模式,通过各项便捷功能和服务,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上网习惯。
问:相较于原有的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模式在哪些方面做了优化升级?
答:青少年模式上线以来,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的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升级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是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一个重要“增量”。即在不影响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正常服务和使用的前提下,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新的、更加安全的上网途径,供用户选择使用。未成年人模式的功能升级主要体现在“三方联动”和“三个优化”。具体而言:
“三方联动”是指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范围将由应用程序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打通软硬件壁垒,形成保护合力。根据《指南》,未成年人模式将在移动智能终端设置统一入口,用户可一键开启,所有应用程序实现同步切换,形成安全可控的独立空间。
“三个优化”是指未成年人模式将实现时间、内容、功能三方面管理升级。时长管理方面,将由移动智能终端统一控制总时长,解决单个应用程序分散计时、总时长不可控的问题。内容管理方面,将在持续扩充专属内容池的同时,分年龄段推荐适龄内容。功能管理方面,将在保障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限制诱导沉迷功能,推动便捷性和安全性双提升。
问: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指南》主要做了哪些制度设计?
答:互联网在扩展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容易诱发沉迷风险。为此,《指南》主要从时长和功能两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沉迷措施。
一是设置推荐时长。在全面调研未成年人上网需求基础上,《指南》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用户分别推荐了每日上网总时长,并提供超时默认关闭、推送休息提醒等功能,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推荐时长以默认设置的形式呈现,家长可根据需要调整使用时长和时段。
二是控制风险功能。《指南》对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要求,指导企业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外链信息内容风险,具备多重防绕过、防破解措施,提升防护效能。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限制性措施并非“一刀切”要求或强制性规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对使用时长、使用时段、内容、功能等,进行个性化设置。应急类、教育类等基本功能和服务不纳入总时长统计,更好满足未成年人使用需要、保障人身安全。
问:《指南》在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答: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为了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指南》细化未成年人模式信息内容安全要求,鼓励提供优质适龄内容,更好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具体而言:
一是丰富优质内容。《指南》提升未成年人模式下内容安全标准,指导企业根据未成年人认知特点,持续扩充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优质内容。同时,未成年人模式将强化内容安全审核,严格过滤违法和不良信息,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采取分龄推荐。回应广大网民关于未成年人内容分级管理的建议,《指南》首次探索提出分龄推荐标准,指导应用程序在推荐环节优先展示适龄内容。比如,在未成年人模式下,对3周岁以下用户推荐音频内容,引导减少屏幕使用;3周岁以上不满8周岁用户以学龄前和低年级学生为主,推荐内容侧重启蒙和兴趣培养等。除分龄推荐外,用户可通过搜索等方式获取专属内容池全量内容。
三是提供未成年人专区。在未成年人模式下,丰富教育、益智、科普、读书、体育等应用程序,强化安全审核,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产品和服务。
问:未成年人模式如何保障用户便捷使用?
答:未成年人模式作为一项技术保护手段,旨在为未成年人安全上网提供支撑和保障,进一步突出保护、优化服务。
一是以“一键切换”降低操作难度。《指南》明确,未成年人模式入口应当设置在移动智能终端的醒目位置,满足用户一键切换需求。对于共享移动智能终端的家庭而言,“一键切换”功能将大大简化操作流程、实现快速切换,避免用户在每个应用程序重复启动。
二是以“默认设置”提升使用效率。未成年人模式提供了超时暂停、夜间停用等多种默认设置,用户在未成年人模式下可直接使用,无需进行繁琐设置,最大限度降低使用门槛。
三是以“鼓励推荐”优化产品服务。调研发现,很多企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儿童保护功能。《指南》设置诸多鼓励性条款,引导企业在现有保护措施基础上,主动提供优质内容,上线远程管理、使用报告等功能,优化用户体验。
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模式保护作用,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支持更多适宜未成年人使用的应用程序接入未成年人模式,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希望家长在将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给未成年人使用前,帮助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设定年龄区间,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问:《指南》发布后,如何推动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落地?
答:未成年人模式是保障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多、领域广、技术复杂,需要持续推进、不断优化。《指南》发布后,国家网信办将持续指导企业推进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引导形成行业统一标准,鼓励家庭、学校广泛使用,充分发挥模式保护效能。后续,国家网信办也将持续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情况新要求,结合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情况,不断探索可行方案、创新保护举措、推广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指南内容、丰富应用场景,为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提供更好指引。
关键字: 网络安全